临时链接,仅用于预览,将在12小时内失效
小贴士
2步打开 媒体云app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数九寒冬防病养生 “六宜六忌”健康过冬

2023-12-26 09:51 湛江日报  

俗话说:“夏养三伏,冬补三九。”冬至之后,“三九”是一年之中阴寒之气最盛的时候,同时也进入了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。民间素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的说法,所以中医认为这段时间也是养生的最佳时机。

广东省名中医、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刘晖指出,从中医角度分析,无论是何种病原体致病,都属于外感邪气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中医的调理原则当是“扶正御邪”。刘晖在此与广大市民分享在“三九天”防病养生的“六宜六忌”,希望帮助大家,特别是老年朋友们健康过好数九寒冬。

生活规律,起居有常
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载:“冬三月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早睡养阳气,晚起养阴气,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这里说的晚起不是指睡懒觉,而是起床时间应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,冬天日出比较晚。但并不建议贪暖而蒙头睡——因为窝里的空气不流通,氧气会越来越少,睡眠中就容易会感到胸闷、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、出虚汗,第二天醒后反而会感到疲劳。

冬季要适应季节日出而作,以避严寒,衣着要暖和、宽松、柔软,同时应注意及时添减衣物,穿着过少易感风寒而损伤阳气,衣着过多则使人腠理开泄、阳气不能潜藏,寒邪一样易于侵入。

多晒太阳以壮阳气

正如俗语有言“冬阳贵如金”,中医非常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。冬日晒太阳,可使人阳气生发、气血和畅,从而增强御邪能力。

晒太阳时多晒后背和两足,可温通经脉,刺激局部的气血运行,为抵御冬天的寒冷做好充分准备。

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

中医素有食补不如气补之说。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既可舒展筋骨,流通血脉,又能增热保暖防寒。对中老年人来说,宜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,如散步、打八段锦、太极拳、做保健操、跳舞娱乐等。需注意的是,冬季不宜起得太早进行晨练,并且运动要有节制,量不宜过大,宜量力而行;微微出汗就好,不宜出大汗;同时避免在大风、大雾、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。

要积极调节心态,节制喜怒,不要轻易动肝火,防止情绪波动过大,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,使人体气机运行出现障碍、脏腑功能失常,甚至损伤机体阴阳、精血等。日常保持乐观、安定的情绪,多听音乐,参加娱乐活动,养精蓄锐,有益于防治疾病。

护颈护胃,暖膝暖足

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,颈部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,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因此,出门可以围一条适合的围巾,以避免颈部着凉。

胃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,甚至反胃疼痛,穿个护肚子的小背心,晚上睡觉则要盖好被子,不要露出腹部。

膝关节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,受凉后会出现红肿疼痛,引发关节炎。因此冬季运动要注意适度,保持膝关节温度,不轻易露出膝关节。也可在膝关节做艾灸,每天20~30分钟。

脚掌远离心脏,血液供应少,表面脂肪薄,受寒则易患感冒等。寒冷的冬天,建议出门穿棉袜,晚上用热水泡脚,用姜、艾叶煲热水加粗盐泡更好,水要没过脚踝,温度保持在40℃左右为宜,这样可护阳走肾,散寒暖身,舒筋活血,睡觉时最好不要将双脚暴露在外。

饮食调摄,科学合理

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,因为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,进入肠胃后,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应致病;食物过寒粘硬,容易刺激脾胃血管,使血流不畅,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,有损身体体健康,损伤脾胃。

中老年人冬季更容易出现肝肾亏虚、关节筋骨失养等情况,如腰膝关节酸楚无力、疼痛、怕凉,关节僵硬等,因此中老年人饮食应注意食用能温肾养肝的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枸杞子、山药、栗子等,以助身体御寒,温肾助阳;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豆等黑色食物也是冬季养肾的不错选择。

冬季饮食尽量增苦少咸,因为肾主咸味,心主苦味,咸能胜苦,冬天肾的功能偏旺,多吃咸味食品,肾气会更旺,从而伤害心脏,影响健康。冬天要少食用咸味食品,以防肾水过旺,多吃苦味食物,可补益心脏,增强肾脏功能,即为补心气、固肾气。如冬芥、西兰花、芹菜、白萝卜、莴苣、芋头、包心菜、猪肝、羊肝、海参、红茶等。

药食同源,健脾祛湿

冬季做饭、煲粥、炖汤时,适当用些药食同源的材料,如山药、大枣、黃芪、芡实、薏苡仁等,享受美食的同时,又可益气养血,健脾祛湿。以下推荐几款药膳食方:

当归生姜羊肉汤

材料:当归20克,生姜20克,羊肉500~1000克。

做法:羊肉切块洗净,放入开水中焯好取出。当归、生姜切片,再和羊肉一起入锅煨汤,熟后去药包饮用。

功效:羊肉补虚益气祛寒;当归味甘性温,补血活血润肠;生姜性温味辛,温中散寒解毒;共同煲汤后具有温经通络、宣痹止痛,还可以补血散寒、益气健脾。“三九”时节食用该方,对体虚的中老年人群、产后女性、身体呈亚健康状态人群都有较好的滋补功效。

栗子乌鸡汤

材料:乌鸡1只、栗子(去壳皮)150克、莲子50克、枸杞20克、红枣7枚、生姜20克。

做法:乌鸡洗净剁块,用沸水焯去血水后捞出。将鸡装入砂锅中,放入莲子、枸杞、栗子(红枣先不放),倒入清水(以淹没身鸡为准)。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慢煮约1小时后,加入红枣,继续再煮30分钟即可。

功效:栗子补脾健胃、补肾强骨、活血止血,和乌鸡一起煮汤对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,以及舒缓眼干涩、营养不良、食欲不不振、面色萎黄、皮肤粗糙等,都有良好的食疗效果。

姜苏茶

材料:生姜、紫苏叶各3克。

做法:将生姜切丝,紫苏叶洗净,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。每日2剂,上下午各服1剂。

功效:有疏风散寒、理气和胃之功效,可帮助抵御胃肠性感冒。

忌:

一忌洗澡水温过高

水温以贴近体温为宜

冬天洗澡水温过高,不仅会加剧皮肤干燥,而且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,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,也容易导致心脏缺血缺氧。若有寒气进入室内,血管又会收缩,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。特别是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,洗澡水温过高可使血压降低、心率加快,加重心脑血管负担,引起休克。因此,冬季洗澡时,水温与体温接近为宜。

二忌醒后立即起身

起床不妨坚持“221”原则

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而心血管壁在清晨最脆弱,70%左右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。醒后猛起身,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。尤其是上了年纪、身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,起床动作更是要慢一点。

建议起床坚持“221”原则——醒来时,睁开眼在床上躺2分钟伸伸懒腰,起来后靠床头坐2分钟,坐到床边等1分钟再下床。

三忌开电热毯睡觉

睡前开启睡时断电

冬天寒冷,不少人晚上睡觉喜欢用电热毯,或用热水袋取暖。不过这样时间长了容易引起低温烫伤,特别是“糖友”,很可能烫伤了而不自知。另外,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也容易造成血液黏稠。建议使用电热毯时最好在睡前开启,睡觉时则关掉。

四忌室内总不开窗

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

冬季如果室内门窗一直紧闭,人就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——通常被称为“暖气综合征”。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以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各通风20分钟为宜。

五忌不及时补水

中老年人多有肾气虚,平时多有尿频症状,冬天因出汗少,尿频症状也更为明显。往往又因为寒冷穿衣多,排尿解衣显得格外麻烦,所以不少老人选择了尽量少喝水来减少排尿,只是冬天待在温暖的室内,虽不出汗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,如果喝水少,血液浓稠度就偏高,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
六忌“小疾”不治

老年人如遇感冒、咳嗽、头晕头疼、心慌等“小疾”,尤其是在冬季,必须及时治疗,以防患于未然。

作者:记者陈彦
编辑:徐卫民
值班主任:黄梦秋

俗话说:“夏养三伏,冬补三九。”冬至之后,“三九”是一年之中阴寒之气最盛的时候,同时也进入了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。民间素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的说法,所以中医认为这段时间也是养生的最佳时机。

广东省名中医、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刘晖指出,从中医角度分析,无论是何种病原体致病,都属于外感邪气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中医的调理原则当是“扶正御邪”。刘晖在此与广大市民分享在“三九天”防病养生的“六宜六忌”,希望帮助大家,特别是老年朋友们健康过好数九寒冬。

生活规律,起居有常
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载:“冬三月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早睡养阳气,晚起养阴气,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这里说的晚起不是指睡懒觉,而是起床时间应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,冬天日出比较晚。但并不建议贪暖而蒙头睡——因为窝里的空气不流通,氧气会越来越少,睡眠中就容易会感到胸闷、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、出虚汗,第二天醒后反而会感到疲劳。

冬季要适应季节日出而作,以避严寒,衣着要暖和、宽松、柔软,同时应注意及时添减衣物,穿着过少易感风寒而损伤阳气,衣着过多则使人腠理开泄、阳气不能潜藏,寒邪一样易于侵入。

多晒太阳以壮阳气

正如俗语有言“冬阳贵如金”,中医非常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。冬日晒太阳,可使人阳气生发、气血和畅,从而增强御邪能力。

晒太阳时多晒后背和两足,可温通经脉,刺激局部的气血运行,为抵御冬天的寒冷做好充分准备。

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

中医素有食补不如气补之说。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既可舒展筋骨,流通血脉,又能增热保暖防寒。对中老年人来说,宜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,如散步、打八段锦、太极拳、做保健操、跳舞娱乐等。需注意的是,冬季不宜起得太早进行晨练,并且运动要有节制,量不宜过大,宜量力而行;微微出汗就好,不宜出大汗;同时避免在大风、大雾、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。

要积极调节心态,节制喜怒,不要轻易动肝火,防止情绪波动过大,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,使人体气机运行出现障碍、脏腑功能失常,甚至损伤机体阴阳、精血等。日常保持乐观、安定的情绪,多听音乐,参加娱乐活动,养精蓄锐,有益于防治疾病。

护颈护胃,暖膝暖足

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,颈部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,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因此,出门可以围一条适合的围巾,以避免颈部着凉。

胃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,甚至反胃疼痛,穿个护肚子的小背心,晚上睡觉则要盖好被子,不要露出腹部。

膝关节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,受凉后会出现红肿疼痛,引发关节炎。因此冬季运动要注意适度,保持膝关节温度,不轻易露出膝关节。也可在膝关节做艾灸,每天20~30分钟。

脚掌远离心脏,血液供应少,表面脂肪薄,受寒则易患感冒等。寒冷的冬天,建议出门穿棉袜,晚上用热水泡脚,用姜、艾叶煲热水加粗盐泡更好,水要没过脚踝,温度保持在40℃左右为宜,这样可护阳走肾,散寒暖身,舒筋活血,睡觉时最好不要将双脚暴露在外。

饮食调摄,科学合理

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,因为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,进入肠胃后,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应致病;食物过寒粘硬,容易刺激脾胃血管,使血流不畅,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,有损身体体健康,损伤脾胃。

中老年人冬季更容易出现肝肾亏虚、关节筋骨失养等情况,如腰膝关节酸楚无力、疼痛、怕凉,关节僵硬等,因此中老年人饮食应注意食用能温肾养肝的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枸杞子、山药、栗子等,以助身体御寒,温肾助阳;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豆等黑色食物也是冬季养肾的不错选择。

冬季饮食尽量增苦少咸,因为肾主咸味,心主苦味,咸能胜苦,冬天肾的功能偏旺,多吃咸味食品,肾气会更旺,从而伤害心脏,影响健康。冬天要少食用咸味食品,以防肾水过旺,多吃苦味食物,可补益心脏,增强肾脏功能,即为补心气、固肾气。如冬芥、西兰花、芹菜、白萝卜、莴苣、芋头、包心菜、猪肝、羊肝、海参、红茶等。

药食同源,健脾祛湿

冬季做饭、煲粥、炖汤时,适当用些药食同源的材料,如山药、大枣、黃芪、芡实、薏苡仁等,享受美食的同时,又可益气养血,健脾祛湿。以下推荐几款药膳食方:

当归生姜羊肉汤

材料:当归20克,生姜20克,羊肉500~1000克。

做法:羊肉切块洗净,放入开水中焯好取出。当归、生姜切片,再和羊肉一起入锅煨汤,熟后去药包饮用。

功效:羊肉补虚益气祛寒;当归味甘性温,补血活血润肠;生姜性温味辛,温中散寒解毒;共同煲汤后具有温经通络、宣痹止痛,还可以补血散寒、益气健脾。“三九”时节食用该方,对体虚的中老年人群、产后女性、身体呈亚健康状态人群都有较好的滋补功效。

栗子乌鸡汤

材料:乌鸡1只、栗子(去壳皮)150克、莲子50克、枸杞20克、红枣7枚、生姜20克。

做法:乌鸡洗净剁块,用沸水焯去血水后捞出。将鸡装入砂锅中,放入莲子、枸杞、栗子(红枣先不放),倒入清水(以淹没身鸡为准)。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慢煮约1小时后,加入红枣,继续再煮30分钟即可。

功效:栗子补脾健胃、补肾强骨、活血止血,和乌鸡一起煮汤对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,以及舒缓眼干涩、营养不良、食欲不不振、面色萎黄、皮肤粗糙等,都有良好的食疗效果。

姜苏茶

材料:生姜、紫苏叶各3克。

做法:将生姜切丝,紫苏叶洗净,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。每日2剂,上下午各服1剂。

功效:有疏风散寒、理气和胃之功效,可帮助抵御胃肠性感冒。

忌:

一忌洗澡水温过高

水温以贴近体温为宜

冬天洗澡水温过高,不仅会加剧皮肤干燥,而且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,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,也容易导致心脏缺血缺氧。若有寒气进入室内,血管又会收缩,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。特别是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,洗澡水温过高可使血压降低、心率加快,加重心脑血管负担,引起休克。因此,冬季洗澡时,水温与体温接近为宜。

二忌醒后立即起身

起床不妨坚持“221”原则

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而心血管壁在清晨最脆弱,70%左右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。醒后猛起身,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。尤其是上了年纪、身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,起床动作更是要慢一点。

建议起床坚持“221”原则——醒来时,睁开眼在床上躺2分钟伸伸懒腰,起来后靠床头坐2分钟,坐到床边等1分钟再下床。

三忌开电热毯睡觉

睡前开启睡时断电

冬天寒冷,不少人晚上睡觉喜欢用电热毯,或用热水袋取暖。不过这样时间长了容易引起低温烫伤,特别是“糖友”,很可能烫伤了而不自知。另外,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也容易造成血液黏稠。建议使用电热毯时最好在睡前开启,睡觉时则关掉。

四忌室内总不开窗

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

冬季如果室内门窗一直紧闭,人就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——通常被称为“暖气综合征”。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以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各通风20分钟为宜。

五忌不及时补水

中老年人多有肾气虚,平时多有尿频症状,冬天因出汗少,尿频症状也更为明显。往往又因为寒冷穿衣多,排尿解衣显得格外麻烦,所以不少老人选择了尽量少喝水来减少排尿,只是冬天待在温暖的室内,虽不出汗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,如果喝水少,血液浓稠度就偏高,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
六忌“小疾”不治

老年人如遇感冒、咳嗽、头晕头疼、心慌等“小疾”,尤其是在冬季,必须及时治疗,以防患于未然。

0 条评论
来说两句吧。。。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
网站地图